中國工業機器人由守轉攻花了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3-09-22 09:14:29 瀏覽量:33 【返回上一頁】
蒸汽機推動了**次工業革命,內燃機點燃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如今的新科學技術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戰場。
相比人形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正是看得見的星辰大海。
在之前的《國產人形機器人的崛起與挑戰》中,我們討論過人形機器人的未來,本篇我們聚焦工業機器人,看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四十年發展之路。
1959年,美國推出世界**臺工業機器人,當時的功能還十分簡單,只能用于定點搬運東西,1967年,日本從美國引進**臺工業機器人,開啟自主研發和產業化之路,在那之后,日本的工業機器人出現爆發式增長。 但在我國,工業機器人尚屬新生物種。直至二十年后的1982年,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制出國內**臺工業機器人,拉開了中國機器人產業化的序幕。 但起步期并不順利,多年下來,國內工業機器人沒有出現厚積薄發的一幕,歸根結底,當時中國的制造業基礎非常薄弱。汽車制造業、電子電器等工業機器人最常見的應用領域仍然是星星點點;再者工業機器人是跨多學科的高技術壁壘行業,需要大批專業人才,而當時國內高端人才供給嚴重不足,難以滿足工業機器人的科研需求,甚至連進口設備的調試、維修也受制于人...
由于起步晚,國內機器人企業無法直面海外巨頭的競爭,施展拳腳的空間也非常有限,只能從低端市場謀求突破。雖然國內相繼研制出了點焊、噴漆、切割、搬運等用途的工業機器人。但是受限于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這個階段國內的工業機器人主要目標是為了滿足低端應用需求。低價、高性價比成為國產工業機器人的標簽。
雖然中國自2013年以來一直是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市場,年裝機量超過排名其后的日本、美國、韓國、德國之和,雖然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空間很大,但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低,制約國產機器人發展。
落后并不是意味著妥協,中國工業機器人落后國外20年的差距,成為無數企業的追趕動力——大量國內企業前赴后繼地加入國產化突圍戰隊,挑戰海外老牌企業,海尚便是其中之一。
在核心部件方面,目前已有不少國內廠商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
以工業機器人“關節”--減速機為例,減速機屬于高精密度產品,技術門檻高,行業壁壘大,是我國的薄弱環節之一,雖然當前我國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國產替代在逐步進行,但在高端市場仍有較大差距,核心產品技術仍有待突破。
海尚集團從創立伊始便主攻高精密減速機領域,一直是國產減速機領域的佼佼者。緊扣市場需求,自主研發的高精密軸承系列減速機,具有高精密、承載高、寬速比等諸多優勢,完全可以滿足工業機器人的發展訴求。
隨著全球人口紅利的消失,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企業對于自動化生產的需求越來越大;在汽車制造、電子裝配、倉儲物流以及家裝建材等行業,工業型機器人替代人工的需求更為強烈;政策利好助力下,推動工業機器人成長導向工業機器人的趨向也愈加明顯,相關部門陸續頒布《關于促進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等文件,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已成為**政策重點支持領域。
四十年不懈追趕,從核心零部件到機器人本體,再到系統集成,都有不少杰出的中國企業代表,我國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已從當年仰慕海外品牌蛻變到現在自強自信的階段。 工業機器人的應用范圍正在不斷延伸到光伏、鋰電、風電等新興制造業,從技術上看,工業機器人技術正在向智能化、模塊化和系統化的方向發展,國內在人工智能、圖像識別等前沿技術領域的布局,勢必成為我國工業機器人智能化發展的有力支撐。 面向智能工業機器人的新時代,中國隊已經率先拿到了入場券。
從零起步到以國外為師,再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實現進口替代,未來工業機器人的世界格局有望被重塑,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精彩篇章正在書寫。